名家专栏

  •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管理学研究——再看吸收西方理论和本地创新的关系

    池太岚;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方式和结果,再次探讨在中国管理研究中吸收西方理论与本地创新的关系。首先,讨论不断变革的制度环境对中国管理学研究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以及中国管理学研究是否应建立一个独立理论体系的问题。其次,用现有的战略管理研究实例,演示若干个西方经济和管理理论在中国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应用和创新对这些理论做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最后,对中国不断变革的制度环境对企业与企业家的能力及行为取向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2019年04期 v.4 1-1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管理学研究——再看吸收西方理论和本地创新的关系

    池太岚;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方式和结果,再次探讨在中国管理研究中吸收西方理论与本地创新的关系。首先,讨论不断变革的制度环境对中国管理学研究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以及中国管理学研究是否应建立一个独立理论体系的问题。其次,用现有的战略管理研究实例,演示若干个西方经济和管理理论在中国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应用和创新对这些理论做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最后,对中国不断变革的制度环境对企业与企业家的能力及行为取向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2019年04期 v.4 1-1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中国管理研究的理论贡献

    杨治;王砚羽;夏军;

    本文在回顾池太岚教授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管理研究如何做出相应的理论贡献。我们认为,中国制度环境下的动态性和历史情境下的独特性都使中国管理研究具备了形成理论贡献的基础。理论贡献是对我们已知或未知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因果关系,进行探索并不断地累积新的知识。单纯地使用中国数据验证某种理论,或者是创立一个只在中国独有情境下适用的解释都不足以成为充分的理论贡献。本文继而指出了理论贡献的三个层次:指导性战略(orienting strategy)、个体理论(unit theory)和理论研究纲领(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并分析了不同层次理论贡献的差异。由于理论研究纲领探讨的是理论与理论间的关系,在这个层次上分析不同理论的联系更有助于做出理论贡献,使之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五种理论关系,并逐一指出不同理论贡献的形式。最后,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实践探讨了中国管理实践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

    2019年04期 v.4 15-2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中国管理研究的理论贡献

    杨治;王砚羽;夏军;

    本文在回顾池太岚教授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管理研究如何做出相应的理论贡献。我们认为,中国制度环境下的动态性和历史情境下的独特性都使中国管理研究具备了形成理论贡献的基础。理论贡献是对我们已知或未知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因果关系,进行探索并不断地累积新的知识。单纯地使用中国数据验证某种理论,或者是创立一个只在中国独有情境下适用的解释都不足以成为充分的理论贡献。本文继而指出了理论贡献的三个层次:指导性战略(orienting strategy)、个体理论(unit theory)和理论研究纲领(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并分析了不同层次理论贡献的差异。由于理论研究纲领探讨的是理论与理论间的关系,在这个层次上分析不同理论的联系更有助于做出理论贡献,使之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五种理论关系,并逐一指出不同理论贡献的形式。最后,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实践探讨了中国管理实践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

    2019年04期 v.4 15-2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管理学研究与中国实践

    杨海滨;

    池太岚(2019)探讨了中国学者是否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中国管理体系问题。他分析了三种西方管理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影响。对于其中的观点和例证,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之异同,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提出了几点看法,指出寻找一条带有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源头,但同时又有普适性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补充了两个理论即代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2019年04期 v.4 29-3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管理学研究与中国实践

    杨海滨;

    池太岚(2019)探讨了中国学者是否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中国管理体系问题。他分析了三种西方管理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影响。对于其中的观点和例证,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之异同,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提出了几点看法,指出寻找一条带有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源头,但同时又有普适性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补充了两个理论即代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2019年04期 v.4 29-3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研究成果述评与展望

  • 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综述与未来研究方向

    秦昕;薛伟;陈晨;刘四维;邓惠如;

    领导公平行为是领导对其下属表现出的遵守公平原则的行为,对下属、团队和组织绩效和福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领导公平行为的结果,而对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的研究相对较少和松散。本文重点梳理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文献,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启发。具体地,本文在厘清领导公平行为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领导公平行为前因文献,创新性地将相关文献分为"直接"视角和"间接"视角。其中从下属、领导自身、情境等方面的因素探讨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即以领导公平行为为因变量),属于"直接"视角;而从分析领导公平行为对领导自身的影响(如资源恢复等)出发,探讨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即以领导公平行为为自变量),属于"间接"视角。进一步地,以往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都基于两个主要假设,即领导公平行为的稳定性和跨文化的普适性,新近研究已经开始对上述假设提出挑战。因此,本文还将两个重要,但被忽略的视角——"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文化视角——纳入考虑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仍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存在三个主要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多采取"直接"视角探讨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这一问题,却极少有研究采取"间接"视角,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表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第二,现有研究大多都将领导公平行为视为静止状态,缺乏时间动态视角的研究。第三,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十分缺乏,文化背景差异对领导公平行为过程的影响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本文为未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和建议,启示未来研究可以重点探索"间接"视角研究、扩展时间动态视角研究、开展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以更加全面、系统地推动领导公平行为的前因研究。值得指出的是,领导公平行为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的领导伦理相关行为,本文的梳理与未来研究展望,也能拓展至领导其他的伦理相关行为(例如,伦理型领导行为、苛责管理行为等)的研究,进而为整个领导伦理相关行为前因研究提供参考。

    2019年04期 v.4 39-6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 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综述与未来研究方向

    秦昕;薛伟;陈晨;刘四维;邓惠如;

    领导公平行为是领导对其下属表现出的遵守公平原则的行为,对下属、团队和组织绩效和福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领导公平行为的结果,而对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的研究相对较少和松散。本文重点梳理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文献,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启发。具体地,本文在厘清领导公平行为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领导公平行为前因文献,创新性地将相关文献分为"直接"视角和"间接"视角。其中从下属、领导自身、情境等方面的因素探讨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即以领导公平行为为因变量),属于"直接"视角;而从分析领导公平行为对领导自身的影响(如资源恢复等)出发,探讨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即以领导公平行为为自变量),属于"间接"视角。进一步地,以往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都基于两个主要假设,即领导公平行为的稳定性和跨文化的普适性,新近研究已经开始对上述假设提出挑战。因此,本文还将两个重要,但被忽略的视角——"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文化视角——纳入考虑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仍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存在三个主要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多采取"直接"视角探讨为什么领导做出公平行为这一问题,却极少有研究采取"间接"视角,领导公平行为前因研究表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第二,现有研究大多都将领导公平行为视为静止状态,缺乏时间动态视角的研究。第三,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十分缺乏,文化背景差异对领导公平行为过程的影响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本文为未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和建议,启示未来研究可以重点探索"间接"视角研究、扩展时间动态视角研究、开展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以更加全面、系统地推动领导公平行为的前因研究。值得指出的是,领导公平行为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的领导伦理相关行为,本文的梳理与未来研究展望,也能拓展至领导其他的伦理相关行为(例如,伦理型领导行为、苛责管理行为等)的研究,进而为整个领导伦理相关行为前因研究提供参考。

    2019年04期 v.4 39-6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研究文章

  • 总经理儒家文化观念与公司诉讼风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问卷调查数据

    李彩玲;林东杰;

    高管的认知模式对公司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而高管文化偏好能直接体现其价值观念和认知基础,是高管行为和选择的逻辑基础。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独特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总经理对儒家经典书籍熟悉程度衡量其儒家文化观念,以公司诉讼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总经理儒家文化观念和公司诉讼风险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总经理偏好儒家文化,其所在上市公司的诉讼风险较低;并且,这一关系在经营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差时更强。本文从高管个人文化观念的角度拓展了高阶理论,丰富了儒家文化的文献以及法与金融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公司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为推广儒家文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2019年04期 v.4 63-8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 总经理儒家文化观念与公司诉讼风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问卷调查数据

    李彩玲;林东杰;

    高管的认知模式对公司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而高管文化偏好能直接体现其价值观念和认知基础,是高管行为和选择的逻辑基础。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独特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总经理对儒家经典书籍熟悉程度衡量其儒家文化观念,以公司诉讼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总经理儒家文化观念和公司诉讼风险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总经理偏好儒家文化,其所在上市公司的诉讼风险较低;并且,这一关系在经营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差时更强。本文从高管个人文化观念的角度拓展了高阶理论,丰富了儒家文化的文献以及法与金融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公司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为推广儒家文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2019年04期 v.4 63-8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亲缘关系影响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吗?

    杜善重;

    本文以2011~2016年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代理理论与组织理论研究了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探讨了股权家族化与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①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越少;②随着股权家族化水平的提升,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会增强;③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会减弱。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通过代理成本和组织冗余两条途径来影响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在家族企业普遍任用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是影响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从亲缘关系的视角来解释家族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对于家族企业如何配置董事长与总经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9年04期 v.4 86-11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亲缘关系影响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吗?

    杜善重;

    本文以2011~2016年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代理理论与组织理论研究了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探讨了股权家族化与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①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越少;②随着股权家族化水平的提升,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会增强;③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会减弱。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长—总经理亲缘关系通过代理成本和组织冗余两条途径来影响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在家族企业普遍任用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是影响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从亲缘关系的视角来解释家族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对于家族企业如何配置董事长与总经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9年04期 v.4 86-11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创新能力研究理论背景演化、分类及关系研究

    魏轩;陈伟;林超然;

    本文以厘清当前国内外情境下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演化、分类及关系为目标,从而为中国学者分清创新能力理论思想的根源,更好地将中国创新能力管理实践和思想融入这一理论体系中做出贡献。本文使用了引文出版年谱法,借鉴了系统性综述的思想,对1990~2020年30年来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的引文进行了分析。最终将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划分为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网络观、动态能力观、吸收能力观、二元创新观、市场导向观、国家创新系统观和开放式创新观九种类型,并对理论演化的不同时期和理论思想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内涵,元素可以识别调整的具体概念,最终得出了对中国创新能力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些启示。

    2019年04期 v.4 112-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4K]
  • 创新能力研究理论背景演化、分类及关系研究

    魏轩;陈伟;林超然;

    本文以厘清当前国内外情境下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演化、分类及关系为目标,从而为中国学者分清创新能力理论思想的根源,更好地将中国创新能力管理实践和思想融入这一理论体系中做出贡献。本文使用了引文出版年谱法,借鉴了系统性综述的思想,对1990~2020年30年来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的引文进行了分析。最终将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划分为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网络观、动态能力观、吸收能力观、二元创新观、市场导向观、国家创新系统观和开放式创新观九种类型,并对理论演化的不同时期和理论思想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内涵,元素可以识别调整的具体概念,最终得出了对中国创新能力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些启示。

    2019年04期 v.4 112-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