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机会、政治关联与多元化并购

    李善民;赵晶晶;刘英;

    本文考察了我国转轨时期的制度背景,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行业机会,以及企业注重建立政治关联会促使企业多元化并购的发生。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6年间发生的399起多元化并购和768起相关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用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原先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越低,越倾向进行多元化并购;目标行业的利润率越高,越倾向进行多元化并购;另外,企业的政治关联越高,越倾向进行多元化并购进入到与主业无关的、高利润的行业中。

    2009年04期 v.4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研究

    胥朝阳;黄晶;颜金秋;李倩;

    融内涵提升与外部成长于一体的技术并购,在经济转型期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对2002~2004年我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185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技术进入型并购短期内导致公司经营绩效下滑;而技术升级型和技术互补型并购提升了公司经营绩效。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并购前的非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每股未分配利润以及公司规模等因子,对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

    2009年04期 v.4 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类型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姚益龙;赵慧;王亮;

    本文受"产业生命周期假说"的启发,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并购类型的绩效,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企业生命周期假说",并以2003年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横向并购绩效最优;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绩效总体优于横向并购;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混合并购的绩效最优,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2009年04期 v.4 3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控制权转移、股权制衡与大股东利益侵占──来自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经验证据

    石水平;

    股份制改组中片面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行政审批和额度控制,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控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本文研究了控制权转移后股权制衡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这将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研究提供很好的经验证据。本文研究发现:(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转移后的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明显的U型关系;(3)在股权制衡中,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负相关。

    2009年04期 v.4 5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并购管理能力——解释企业并购失败的新视角

    谢纪刚;田飞;任翘;韩姗姗;

    本文从朴素的逻辑分析角度出发,认为并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并购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企业知识观界定了并购管理能力的概念内涵,即并购管理能力是企业为获取、传播、共享和利用并购相关知识而建立的学习机制;提炼了并购管理能力构成要素,即并购职能部门、并购专职人员和并购知识管理程序。最后,以我国2007年发生并购的49家企业为样本,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并购管理能力越强,并购绩效越好;并购知识管理程序越完善,并购绩效越好;并购专职人员越合适,并购绩效越好。

    2009年04期 v.4 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要约收购的风险套利策略——以中国股票市场为例

    张金鑫;吴晓伟;段嘉尚;

    并购套利这种在成熟资本市场惯用的投资策略是否也适合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应用?本文考察了沪深两市从2003年至2008年所有的33宗要约收购案例,根据套利要求选取8宗构建投资组合,并运用事件研究法与时间序列法检验了该投资组合若干种套利策略的收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持有固定期限策略比持有至到期策略获得更高收益;(2)涨停板建仓策略比收盘价建仓策略获得更高的收益;(3)摘要公告建仓策略比全文公告建仓策略获得更高的收益;(4)在中国资本市场采用适当的套利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2009年04期 v.4 9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溢价合理性研究

    王震;周静;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为石油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中国石油企业掀起了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潮。2009年8月18日,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以每股52.8加元的价格成功完成了对Addax石油公司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的最大一笔海外油气资产收购项目。在成功收购的背后,对中石化是否支付了较高溢价存在不少争议。本文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运用比率法、贴现现金流法和储量经验法对并购目标Addax石油公司的股价及中石化出价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石化支付的交易金额包含较高溢价,并购后能否补偿所支付的溢价取决于收购协同效应和收购后的整合战略。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估值所选取的数据和资料均为公开的,研究中并未考虑中石化收购Addax公司的协同效应问题。

    2009年04期 v.4 10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政策不确定条件下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策略研究——基于客户信息甄别的视角

    刘彬;曾勇;

    本文基于外资银行入股能够通过技术转让提高中资银行甄别技术的视角,在政策不确定性下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建立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模型。然后在有"学习效应"的情况下,得出外资银行努力程度将随着入股比例的上升而上升,随着政策出台时间增加而上升的结论。最后通过对比外资银行当前"少数股权"未来收购和未来直接收购两种策略,得出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倾向于当前阶段接受中资银行"少数股权"并进行技术转让的策略,印证了现实情况的观察。

    2009年04期 v.4 12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知识型企业并购定价博弈模型分析

    陈搏;王苏生;

    文章以探讨知识型企业并购定价的合理机制为目的,运用讨价还价和双向拍卖博弈模型对定价过程展开分析。首先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对定价博弈过程的分析表明在主并组织强势时目标组织最多只能得到交易总剩余的四分之一;在目标组织强势时,其得益取决于本领域知识更新的速率;双方力量均衡且知识更新速度很慢时,双方均分总剩余。其次,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双方在总剩余中的分配比例将取决于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的大小。最后,通过博弈机制分析得出让并购双方说出对目标知识资产真实估值的直接机制,即:并购定价等于双方声明的目标知识资产估值之和去除估值之积。

    2009年04期 v.4 14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以国际视野看我国经营者集中的实质审查标准

    史建三;钱诗宇;

    我国《反垄断法》就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审查经营者集中案件时应当运用的实质标准仅作了原则性的、概括性的规定,其它规范性文件对此也未能作出完整的补充,该领域的规范体系不但留有空白,也有许多条款需要改进。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国际上关于企业并购控制制度中的实质审查标准的成熟做法与先进经验,将相关审查标准进行粗线条的梳理,为搭建我国经营者集中实质审查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2009年04期 v.4 15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征文启事

    <正>经过两年的筹备,由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牵头组织,国际著名财经出版机构LexisNexis出版并全球发行的全国第一本全英文会计学术期刊

    2009年04期 v.4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