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明哲;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世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企业在全球各地快速成长,中国学者如何通过学术创业引领管理领域的未来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动态竞争理论为范例,说明学术创业者如何奠基于知行合一的哲学,一方面运用差异化、资源调动与合法性建构三大宏观要素来形塑"知"的思维基础,另一方面结合精一、边缘人思维、过程导向及兴趣与个性四个微观因素来激发"行"的动力,借此将某个议题从一个简单的现象研究变成一套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并在特定领域中立足生根。文中也指出,文化双融是中国暨全球华人管理学者从事学术创业的基石。本文与一般的论文不同,它既提到了硬道理,也指出了软实力,更彰显了一个研究者对单一学术课题的洞见、执着与赤诚。借此,本文期望当代中国管理学者更明白学术创业的"道"与"术",对华夏智慧与现代管理的接轨更有信心,重新"回归"中华文化的本质来"跨越"既有领域的框架,开创出更多立基于传统中国哲学与当今企业实践的理论与学说。
2016年03期 v.1 1-1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贾良定;
2011年笔者读到了陈明哲老师1996年AMR的最佳论文的早期版本,早期版本虽短,但满篇"充满陈明哲",1996年最佳论文虽丰满,但"看不到陈明哲了"。本评论试图回答笔者的多年困惑——"为什么看不到陈明哲了?"陈老师的学术创业主要是"差异式",换个视角,从"企业一企业"这一成对参照系来看竞争,竞争是"企业间一对一的竞争行动与回应",得出与现有理论有很大差别的知识。学术创业是一个从个体学者到小范围学术团体,再到整个学术社区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主体通过唤醒他人的修辞,使团队直到社区产生对其理论的认同感。差异式创业可能更加需要完善修辞,以使对话过程顺利跃迁。所以,当初"看不到陈明哲了"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看到。陈老师的学术创业历程对科学哲学也有深刻的启示。
2016年03期 v.1 17-22+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刘林青;
在其文章里,陈明哲教授构建了一个"学术创业的理论框架",并以自己创建动态竞争理论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中国学者,如何通过根植于中国传统智慧和企业管理实践,融合中西方研究精华,创立独特的学术领域。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学者指明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路径,突破了"中国管理的理论"与"管理的中国理论"的争论。在这条新路径上,坚持陈老师提出的文化双融是关键!对此,笔者主要有两点体会:在知的方面,文化双融可以综合东西方文化智慧,重新审视西方理论,通过差异化形成新的理论;在行的方面,文化双融可以帮助解决研究发展道路中遇到的一些两难困境,如精一专注与边缘创新等。
2016年03期 v.1 23-2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韩巍;
评论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解读《学术创业》的三个视角,理论建构的精彩叙事,有争议的解释框架(知行合一),以及存疑的文化认同;第二部分是对陈明哲教授长期持守之信念的响应,无惧于边缘人姿态,执着于本元问题之求索,既是为学之理,也是做人之道。
2016年03期 v.1 28-3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贺小刚;朱丽娜;王博霖;张远飞;
企业间的合作是一项很基本的经济行为,但合作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对于家族制企业而言是倾向于采取这种冒险性的行为还是倾向于规避此风险,仍旧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学术问题。本文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企业行为理论等分析了家族控制与企业对外合作之间的关系及期望落差在其间的调节效应。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相对于非家族企业,那些由家族成员所控制的企业更倾向于保守,与其他企业进行合营或联营的广度比较低,并且强化合营或联营的动力也更低;第二,对于那些家族制企业而言,家族涉入越强的企业则越倾向于感受到社会情感财富的重要性,这导致其对外进行合作的广度更低,强化对外合作的动力也更低;第三,企业所处的经营业绩状态影响到家族企业决策者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即期望落差状态会促使家族制企业的决策者增强冒险的动机,扩大对外合营与联营的范围、强化对外合营与联营的动力。本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及其边界的确定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016年03期 v.1 32-5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胡琼晶;杨时羽;秦昕;王颂;
虽然建言行为通常发生在员工与上司之间,但在团队背景下员工是否建言还可能受到其在团队中的地位的影响。基于地位特征理论,本文提出非正式地位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受到地位关心水平的调节,并被建言自我效能感中介。为了检验假设,我们开展了三个不同的研究(两个基于情景故事的实验和一个实地问卷调查)。通过两个不同的基于情景故事的实验(研究一和研究二),我们发现非正式地位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个人的地位关心水平。具体而言,当地位关心水平较高时,非正式地位显著促进建言行为;当地位关心水平较低时,非正式地位对建言行为无显著影响。研究三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验证了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论,并进一步发现建言自我效能感中介了非正式地位与地位关心水平对建言行为的交互影响。本研究明确了非正式地位作为建言前因的边界条件和影响机制,从而为组织如何在团队背景下鼓励员工建言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同时,本研究也扩展了地位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
2016年03期 v.1 60-8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杜运周;王小伟;
以114家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采用跨层次成长模型来剖析技术人员冗余和CEO权力(结构权力、所有权权力、专家权力、声誉权力)组合对企业创新(R&D、专利)轨迹的权变作用。结果发现:①技术人员冗余与CEO所有权权力组合会负向影响创新绩效(发明与实用专利)的轨迹,但并不显著改变创新投入的轨迹;②技术人员冗余与CEO专家权力组合虽然增强创新投入强度的轨迹,但并不显著改善创新绩效的轨迹;③技术人员冗余与CEO声誉权力组合改善创新绩效(实用专利)的轨迹,但并没有改变发明专利和创新投入的轨迹;④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轨迹均不受技术人员冗余与CEO结构权力组合的权变影响。这些研究发现对于揭示企业未来动态创新优势的产生前因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
2016年03期 v.1 81-101+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周翔;罗顺均;苏郁锋;
平台型企业的平台战略,是从单一产品拓展成为平台的过程。与传统企业战略通过对特定的优势资源进行单边垄断来获得竞争优势不同,平台战略的竞争优势是通过在双边市场中维持双边垄断来实现的。然而双边垄断并非一蹴而就,在初创期,平台企业必须先用开创性的产品打开新的双边市场,而平台型企业则从中协调供给与需求,并在此过程中收集海量、全方位的数据,并锁定消费者的注意力。进而,凭借数据挖掘和社群运营,建构推动用户体验边际递增和交易成本边际递减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形成双边垄断。而要维持双边垄断,平台企业必须比对手提供更好的体验,即创造体验红利,才能不断击退其他平台,锁定用户和供应商。现有文献尚未对平台战略的内涵,以及从产品到平台的演化机理展开探讨。本文以九个国内外的平台型企业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弥补了这一理论的空缺。
2016年03期 v.1 102-12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 李卅立;郑孝莹;王永贵;
近年来,基于用户需求的企业战略观(简称"需求基础观")作为一门新兴的战略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所重视。本文回顾了需求基础观与资源基础观的不同,并讨论需求基础观产生的战略意义及其发展过程,进而指出需求基础观对未来战略学研究的意义。其中,我们重点讨论了需求基础观与营销学的不同之处及其对企业理论和价值创造的全新解读,探讨了需求基础观对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和实践的重大意义。
2016年03期 v.1 128-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正>中国广州2016年12月13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第五届中山大学前沿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16年12月13日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召开。本届前沿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将聚焦于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的两个突出主题:①全球化与数字化共同作用下的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②新时代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和战略管理的交叉研究。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期待为组织行为、人力资源、国际商务和管理、全球创业和战略管理领域的国内外资深和青年学者构建一个对话和
2016年03期 v.1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正>特邀主编李新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陈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储小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朱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家族企业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经历了30年高速成长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正步入一个关键的经济转型阶段,正在从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向倚重创新价值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家族企业转型和创新成长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结构性变革和升级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家族企业在转型、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些独特问题还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一方面,中国家族企业正在进入创业一代向二代交接的高
2016年03期 v.1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本期数据